陈志武:这一次市场会战胜儒家
财经综合报道 06-28 09:02
摘要:儒家文化过于强调家族对个人的保障和救济,因此抑制了金融市场和福利政府的发展。但他认为,半个世纪以来的技术进步,将让市场在几千年来第一次战胜儒家。
陈志武 知名经济学家、耶鲁大学金融学院教授
以下是访谈实录:
问:您最近开设了一个叫“量化历史研究”的公号,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,就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盛行可能会抑制金融市场的发展。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?
陈志武: 过去很多人可能觉得文化完全是享受性、欣赏性的,但实际上文化的目的性往往非常强。中国社会历来非常务实,如果任何一种文化对我们的生存没有正面好处的话,中国人很快会放弃这个文化内涵。就以儒家文化的核心元素来看,三纲五常,名分等级次序,这些并不是无中生有的。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整个社会配置资源,是在规定人们分享资源时候的次序。
陈志武:儒家文化为何会抑制金融?
举最简单的一个例子,一桌中国人一起吃饭,我们会让长辈先动筷子。谁先动,谁多吃,谁少吃,这是一个非常具体的资源配置问题。我们上电梯或者开门,门也是一种资源,谁先走出去,谁晚走出去,也是一种分享资源的次序。
而市场经济的主张完全不一样。市场经济里,谁出的价格最高,谁就使用这个商品。市场经济以货币化、计价的方式来配置资源,金融市场也是这样。
基于基督教、伊斯兰教、佛教,或者其他宗教建立的社会次序,跟儒家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,就是都希望以非货币化的方式来配置社会资源。而市场经济是主张以货币化的方式来配置社会资源。这两个体系按理说应该互相补充,但实际上在人类几千年历史中,这两种体系多数都是相互竞争相互代替的。
这就是为什么,每次中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大发展的时候,就会在中国文化界引发大讨论。比如在南宋出现过一次关于儒家文化的大讨论,就是因为那个时候中国的商业文化对儒家文化形成了挑战,逼得儒家学者做出回应。朱熹等哲学家做的一些回应,从某种意义上说,拯救了儒家文化。一方面,儒家接受了市场化的一些安排;另一方面,朱熹把家庙、家祠、修家谱等这些原来的贵族行为,在大众中普及开来,让儒家的文化和价值体系有型地固化在了中国社会里。到了清朝中晚期也有类似的讨论。最近三十几年,中国经济又朝着市场化、商业化、金融化方向有了很大发展,再次挑战了儒家体系。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文化大讨论。
问:如果说儒家对中国社会有着具体而实际的帮助作用,它是否可以被量化呢?
以前研究文化的学者总是说,中华文明怎样优秀悠久,给中国社会带来多么大的贡献。但是原来的文化研究学者都没有具体地告诉过我们,儒家文化是通过什么具体的方式,在哪些方面让中国人民过得更好。在我跟其他学者创办的量化历史讲习班里面,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龚启圣教授和他的学生马驰骋,对儒家文化在哪些方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影响做了很多研究。其中有一项研究就是针对清朝时期山东107个县,在1644年到1911年间,面对灾荒冲击,有哪些县和地区产生了农民暴动,而又有哪些地区是受到灾荒等风险的冲击,活不下去了也不寻求暴力来寻求出路的。他们就想看看,儒家文化是否对社会稳定有贡献。